蝸牛遇上“蝸斯特”,玉米高產不用愁
發布時間:
2021-08-20
現階段,部分早播玉米已經上市,但夏播玉米,仍處于危機狀態。八月,正是夏玉米管理的關鍵時期,除了大斑病、褐斑病等危害外,蟲害也不可忽視,如玉米田中常見的蝸牛。目前,蝸牛的危害仍有擴散現象,那么應當如何進行防治呢?
危害特點
蝸牛是目前已知牙齒最多的一種軟體動物,食性復雜,對玉米葉片、嫩穗和花絲等都能造成嚴重危害,如造成玉米葉片空洞與缺棵,危害雌穗花絲時,會使玉米無法進行授粉,嚴重影響玉米產量;被蝸牛咬過的葉片,玉米葉片上會出現條狀的裂痕,在裂痕處往往只剩下一層透明的表皮,嚴重時,則會導致玉米缺苗和葉片扭曲;其分泌的黏液、污染物等易引發有害菌侵染導致腐爛病。
生活規律
蝸牛多在作物根部、草堆石塊下、土縫等處越冬,第二年4-5月份成蟲交配,并于作物根部土壤中、草根附近或石塊處產卵(卵為堆狀),條件適宜時8-15天卵即孵化;6-8月份,蝸牛轉移到夏玉米田間進行危害。此時,夏玉米正值大喇叭口期,田間小環境適宜蝸牛繁殖生長。若此期間遭遇干旱或田間因暴雨發生內澇,則蝸牛危害相對減輕。9月下旬天氣涼爽,玉米葉片逐漸老化,蝸牛危害減弱,10月份轉移到土壤、溝渠中進入休眠。因此,蝸牛一年有兩次發生高峰,一次在春季4-6月,第二次是在8-9月。蝸牛晝伏夜出,多在晚上6點鐘以后開始取食,晚8-11點為取食高峰。
防治方法
針對夏玉米蝸牛,應當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指導方針,從而進行農業、物理、化學綜合防治。前期重點為壓低蟲源基數,以點治面。爆發時期再進行集中藥劑防治。
1、農業措施:一是輪作倒茬,種植蔥蒜類、韭菜等作物,輪作2年。二是在蝸牛發生嚴重地塊,清除田間秸稈和覆蓋物,保持地面清潔、平整,破壞蝸牛保護所。及時中耕除草,降低土壤濕度,保持地表干燥狀態,破壞蝸?;顒雍蜕鏃l件。
2、物理措施:冬季閑時翻耕,深埋地表越冬個體,或直接殺死。
3、化學防治:主要藥劑是四聚乙醛、聚醛·甲萘威等。劑型有顆粒劑、可濕性粉劑和懸浮劑等。防治方法有撒毒餌和噴霧。我們推薦使用蝸斯特®(15%四聚乙醛),顆粒劑撒施方便,對蝸牛、蛞蝓等軟體動物吸引力強,經蟲體食用后,可以使其迅速脫水,麻痹神經,短時間內中毒死亡,使用后2小時即可達到死蟲高峰。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