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紋枯病防治管理辦法
發布時間:
2022-02-11
小麥紋枯病又稱立枯病、尖眼點病,是由喙角擔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小麥上的一種病害。小麥紋枯病在全世界各溫帶小麥種植地區普遍發生,是麥區常發性病害,近年來由于受秸稈還田影響以及溫度、播種量等因素的影響,在黃淮海麥區日趨嚴重。一般病田的發病株率10-30%,重病田塊可達60-80%,特別嚴重的田塊因病害引起的枯白穗率還可能高達20%以上。因病造成產量損失一般在10%左右,嚴重時高達30-40%。
/ 為害癥狀 /
小麥紋枯病主要發生在葉鞘及莖桿上。小麥出苗后,根莖、葉鞘即可受害。
# 葉鞘 #
發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葉鞘上先產生淡黃色小斑點,隨后,發展呈典型的黃褐色梭形或眼點狀病斑。病部逐漸擴大,顏色變深,向內側發展可延及莖桿,致病株的基部莖節腐爛,幼苗猝倒、死亡。小麥生長中期至后期,葉鞘上的梭形病斑常相互連結.形成云紋狀花紋,中間呈淡黃褐色,周圍有較明顯的棕褐色環圈。
# 莖桿 #
當麥株間空氣濕度大時,病斑也可向內側擴展深及莖桿,引起爛莖,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在病株中部或中下部葉鞘的病斑表面產生自色霉狀物,并糾集成團,顏色由淡黃色至黃褐色,逐漸變深,最后形成許多散生的圓形或近圓形的褐色小顆粒狀物,即病菌的菌核,大小為1-2毫米。菌核由少數菌絲與葉鞘組織相連,較易脫落。病菌也可以侵害根部。受害幼苗根系遭受破壞,根部呈褐色,輕病苗尚可生出新根,重病苗逐漸死亡。
/ 發病周期 /
小麥紋枯病在整個小麥生長季節都可發病,病害在田間的發生和消長出現冬前和春天小麥播種至孕穗期兩個明顯的發病高峰。小麥播種萌發后,幼苗地下部的幼根、幼芽即可受病菌侵染與為害。隨著氣溫變化,病害發生發展大致可分為冬前發生期、返青上升期、拔節后盛發期和抽穗后穩定期4個階段。春天麥苗返青后,天氣轉暖,隨氣溫的升高,病情加快發展。小麥返青期也是防治紋枯病的最佳有利時期,這時小麥剛剛返青起身,我們可以將藥劑準地確噴施到病部。若在拔節抽穗后噴施藥劑,小麥長勢旺盛、莖稈較高導致封行,并且噴水量較少,很難將藥液噴到植株的基部。所以說,一定要在小麥返青期就進行防治,做好預防工作。
/ 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耐病品種。
2.適期播種,避免過早播種,減少冬前病菌侵染麥苗的機會。
3.根據土地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種量,避免播種量過大,苗過密,從而降低田間濕度。
4.加強田間排灌水系統的建設,勤中耕除草,降低田間濕度。
5.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鉀肥,特別是重病田要適當增施鉀肥,增強麥株的抗病能力。
6.帶有病殘株的糞肥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
化學防治
針對小麥紋枯病的病害,我們推薦用藥如維普®45%唑醚•戊唑醇、瑞燦®40%苯甲•吡唑酯、勝苗®30%苯甲•丙環唑、康必施®17%唑醚•氟環唑、紋虎®噻呋酰胺等,配合植物生長調節劑胺鮮酯、蕓苔素,配合上葉面肥如磷酸二氫鉀、氨基酸水溶性肥料以及生物刺激素等,藥劑混配順序,葉面肥加水,加粉劑,加水分散粒劑,加懸浮劑,加微乳劑,加水劑,加可溶性液劑,加乳油,進行二次稀釋,再噴施。
鄭氏化工的鄭氏豐®高產套餐、美珍®小麥高產套餐、小胖墩®小麥高產套餐等,這些方案對返青期的小麥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增產的效果,同時可以緩解受到春寒影響造成的小麥長勢發弱,干尖、黃葉現象,具有生根壯苗,增加小麥有效分蘗,提高小麥抗逆能力。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