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未來十天多雨升溫,小麥條銹病即將進入高發期
作者:
發布時間:
2021-03-29
據農業農村部組織全國農作物病蟲害測報網監測,隨著氣溫回升,小麥條銹病擴展速度顯著加快,目前,小麥條銹病已在湖北、陜西、河南、甘肅、云南、四川、貴州、重慶等8個省份232個縣區發生215萬畝,為近10年來第三重發年份!
作為一種典型的靠氣流傳播流行的病害,小麥條銹病發生區域廣、流行速度快、危害損失大。如果沒有及時防治,輕則減產20%~30%,嚴重的話,顆粒無收!
4月份是小麥條銹病的高發期,并且未來十天中東部有大范圍降雨,非常容易引起小麥條銹病的大面積發生!
一、小麥條銹病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策略
小麥條銹病是小麥三種銹病中發生面積最廣,對小麥生產最具毀滅性的氣傳葉部病害之一,引起植株葉片早衰,灌漿不良,籽粒秕瘦,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這種病害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發生普遍,為害嚴重。
條銹病在我國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浙江、云南等小麥產區均有發生,主要在西北、西南、黃淮等地的冬麥區流行危害,以及西北春麥區發生嚴重,一般流行年份可減產20%-30%,嚴重時可造成小麥絕收,嚴重威脅著我國的糧食安全。
二、為害癥狀
小麥條銹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葉鞘、莖桿、穗部、穎殼及芒上也可發生。苗期染病,幼苗葉片上著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成株期染病,葉片初期形成褪綠條斑,后逐漸形成隆起的皰疹斑(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較小,近橢圓形,鮮黃色,在葉片上沿葉脈縱向排列成整齊的虛線條狀。后期表皮輕微破裂,散出鮮黃色粉末(夏孢子)。發病嚴重時,葉片表面布滿夏孢子堆,病葉向葉背縱向卷曲,病葉的背面也能產生條狀鮮黃色的夏孢子堆。
小麥接近成熟時,在葉鞘和葉片背面形成短線條狀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常數個融合,埋伏在表皮內,成熟時表皮不破裂。葉背受害癥狀比葉面顯著。
三、發生條件
小麥條銹病發生、流行及為害,除與菌源、侵染力和致病力有關系外,還與品種抗性、氣象因素、耕作制度、栽培管理水平等密切相關。
1.菌源基數
菌源越夏或越冬積累量與小麥初期發病輕重有密切關系,越冬菌源量大,當茬品種抗性差,距越夏菌源近,冬麥區播種早,一般秋苗發病較重,翌年發病就會嚴重,反之則輕。
2.品種抗性
不同品種對小麥條銹病的抗性存在明顯差異。一般大面積種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種,由于病菌小種的改變,往往造成抗病性喪失易感病。
3.溫度
溫度對小麥條銹病的發生有重要影響。溫度在0-32℃利于病害發生,氣溫高于36℃,病菌經2天即失去活力。冬季溫暖病菌越冬率高,返青拔節期遇高溫多雨天氣有利于條銹病春季流行。
4.降雨
越冬菌源數量大,且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前提下,春季降雨是小麥條銹病流行的重要條件。早春干旱無雨或降雨少,早期條銹病少。早春有雨,有利于越冬菌侵染新葉,并點片發生,但中后期干旱,條銹病發病輕。早春雨水綿綿,條銹病發生早、迅速蔓延大流行。返青拔節期和后期均干旱,條銹病發生極輕。4月底至5月中旬有雨,以后條銹病普遍發生,后期造成局部地區條銹病中輕度流行。
5.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因素中,作物布局、種植順序,以及作物熟制與小麥條銹病的發生有密切關系。連作田菌源積累量多,鄰作田抗病力弱易發病。
6.栽培管理
栽培技術通過影響田間菌源量和創造有利于小麥生長的小氣候及植株的抗病性而影響病害發生與流行。冬麥區播種過早、施用未充分腐熟的糞肥、株間通風透光差、禾本科雜草嚴重,或抗病力減弱的情況下易發病。南方地區雨后排水不良、濕氣滯留的地塊發病重。
四、綜合防治策略
防治小麥條銹病,要堅持“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小麥條銹病一旦發生,蔓延很快,如果防治不及時,就會快速擴散,影響防治效果。防治藥劑可選用丙硫菌唑·戊唑醇、丙環·嘧菌酯、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已唑醇、丙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戊唑醇等。
可畝用有效成分40%丙硫菌唑·戊唑醇30克,或丙環·嘧菌酯70毫升,或烯唑醇8克,或三唑酮10克,或丙環唑10克,或腈菌唑4克、或醚菌酯9克,或氟環唑7.5克噴霧防治。重病田塊在首次噴藥7-10天再防一次。(來源:病蟲害預測)